科幻电影的 “离谱操作”:7种反常识交通工具,全靠脑洞撑场面
几十年来,科幻电影总能用各种不可思议的科技勾起我们的向往。谁没幻想过驾驶战斗机穿越小行星带,或是开着飞行汽车躲过城市堵车呢?可镜头里那些未来感十足的设计,从科学和逻辑角度看,往往藏着让人哭笑不得的漏洞。
几十年来,科幻电影总能用各种不可思议的科技勾起我们的向往。谁没幻想过驾驶战斗机穿越小行星带,或是开着飞行汽车躲过城市堵车呢?可镜头里那些未来感十足的设计,从科学和逻辑角度看,往往藏着让人哭笑不得的漏洞。
这部上映于2020年的电影,讲述的便是在淞沪会战末期,中国军队第88师1营420余名官兵,在团附谢晋元的率领下,于四行仓库和日军血战四昼夜,打退日军十余次进攻的历史事件。
一些人不是在挑电影毛病,而是在恶心我们的记忆。电影不完美,但它站得住;黑评很多,却站不直。把电影放回电影,把历史放回历史,把常识放回人心。
在《蛟龙行动》里,身为主角的艇长仿佛是从“莽夫”世界穿越而来。一艘潜艇在执行关乎亚太地区安全、涉及十几个核弹的重大任务时,居然从头到尾选择硬干,完全不呼叫支援。在现代军事体系中,多军种配合是常识,可在编剧的世界里,这就是狗屁。从遇险到最终战斗,时间充裕且通讯可